中国现代医学救援论坛

会长贺词
作者:中医救援协会    时间:2019-05-25

对我国现代医学救援的全球化、立体化的再认识

李宗浩

从20世纪的最后十年到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几年间,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势不可挡,信息高度发达的无阻无拦,各种自然的、人为的、技术的灾害也在肆虐着当代文明社会。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国际影响力在明显增强,担当国际责任日益重大,而自身也面临着各种灾害的严重挑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救援的宗旨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我国医学救援近些年来虽有长足进步,但救援体制、机制长期来囿于医院围墙文化和科技,很不适应现场,至于法制更不健全。作者多年来著文建议,奔波呼吁,应与国际上业已成熟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相融,参照“急救复苏体系”(SAMU)进展,但从根本上仍未解决。

从2004年印度洋海啸到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并发生核泄漏;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3年芦山地震;从2013年菲律宾风灾到2014年马航MH370失联、韩国沉船。凡此种种,在新世纪、经济发展新时期,在人类享受文明阳光同时,灾害阴霾时在笼罩,我们必须面对,尤其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医学救援”要有所作为。因此对我国现代医学救援的全球化、立体化的认识、再认识更有必要,从而提出的举措需要落地。

1、人类近期面临更新灾害谱的复习

温故而知新。近半个世纪来,我们面临着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频繁、广阔、更新的“灾害谱”。地震、海啸、洪水、台风、矿难、井喷、车祸、塌方、新发生的传染病、核生化泄漏中毒,以及形形色色恐怖袭击活动,虽然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远去,但地球依然是多灾多难。

这早已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了。科学家与政治家们在20世纪80年代,已深切地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的严峻挑战。为此,第44届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2月22日通过了第44/236号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将20世纪最后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年”。这是人类面对灾害挑战的严正宣言和实际行动。

在“国际十年减灾”结束,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的文告中说道:“我们的世界比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灾害的伤害。灾害造成死亡的人数在不断加大,灾害的经济损失也迅猛地增长。作为一个国际社会,我们相当被动。”他还对“减灾”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当初对“减灾”指的是“自然灾害”,但专家们却很快把“减灾”扩展到多种灾害,这是十分正确的。

我们面临着自然的、人为的、技术的种种灾害。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有着密切交往、经济迈向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

2、农耕时代后城市的脆弱和依赖

人类早已结束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今天的城乡社区,人口密集,高楼大厦、繁华交通,地下管道、纵横交叉,水电煤气、食物供应、公共卫生、污物处理,凡此种种都依赖着供应与保障。愈是现代化的城乡社区,依赖程度愈高,人群愈是脆弱。

喷气式飞机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诸如流感等病毒从地球这端的天涯,一天之内带到那边的海角;雨后春笋般“高铁”的崛起,可成为疾病传播的快速通道;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于发生重大灾害事件的传播,顷刻间无遮无拦地进入到每个人的视野;不真实的报导甚至恶意的宣传,造成人群严重的心理损害乃至社会动荡。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雾霾的笼罩等也诱发了灾害。

综上所述,愈是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愈是文明程度发达的今天,人类遭受灾害的种类愈多,频度愈高,危害愈大。这一系列特征,也就构成了当今面对灾害挑战的医学救援的时代特征。而我国传统的医院围墙内的急救急诊,是难以担当起急救重任。

3、中国医学救援面临的严竣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今,又处在经济、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阶段,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频频发生时期。

我国将所有的“天灾人祸”统称为“突发公共事件”。无论什么样的突发事件,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人员伤亡”。医学救援的目的就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这也是救援的主题。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救援则是人民生活和健康质量的重要保障;从国家利益的大局言,提高医学救援的整体水平,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和对日常危重急症的及时抢救,是关系到社会安稳和政府威信的重大问题。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城市医学救援体系(EMS),提高我国医学救援的整体水平,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要务。

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常态下的急救和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发展中,认识到医院“围墙”模式是难以适应的。在“大救援”、消防救灾、危机处置等理论实践中,于20世纪70年代应时而生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or + system, EMS, EMSS)并不断加以完善。我国香港特区的医疗急救服务与此相同。我国现行的医学救援专业体制机构仍是医院模式。急救中心模式应当与国际EMS接轨,隶属的关系应该厘清。

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应以严峻的灾害形势为驱动。从政府层面,将110、119、120、122、999等呼救号码尽快统一。统一呼号,不仅是方便公众,深层次的涵义更有利于救援资源的整合,各类救援机构行动的统一、协调、高效,有利于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救援活动开展。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和民众参与救援事业的积极性,建立民间的救援、科研培训机构,这也是发展现代文明的重要渠道和内容。提倡鼓励热心于社会公益的人士参加急救活动。我国香港特区以及不少国家、地区的做法,以民间团体的组织形式建立医疗救援志愿组织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人们不仅参加救援培训且捐助钱财,减少政府开支,提倡国民为社会服务的良好风范。成立的医疗救援志愿队,成为专业救援机构的重要补充。当前在开展培训中,特别注意要用现代的现进的科学的理念、知识、技能规范施教,并要作科学评估。

4、势在必行的全球救援的一体化、立体化

“地球村”的名词已在逐渐深入人心。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全方位渗透着我们,同样灾害也无国界、疾病不分国籍,更因人类交往频繁密集,全球救援的“一体化”势在必行。这个“一体化”不仅是指救灾的模式和运作,同样包含着人类在面对灾害时的“休戚与共”、“同仇敌忾”,共筑防堤的情怀。

2004年12月26日席卷南亚十多国的印度洋海啸,包括我国在内的九个国家迅速派出救援队,中、美、新等国奔赴重灾区印尼班达亚齐省,救死扶伤,科学评估。2008年5•12我国四川汶川地震,同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心支持,不少国家派出救援队来到重灾区开展救援。2010年1月,加勒比的海地发生了强烈地震,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也迅速派出救援队。

2013年11月菲律宾的水灾,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参与救灾。最近,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的马航MH370飞机失联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国,积极行动,动用各种力量,出动舰艇、飞机、直升机的搜救,时间之长、搜索范围之广、投入之多可谓“史无前例”,人类的关爱互动令人感动。

当今世界尽管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社会、民族等大相径庭,关系复杂,矛盾重重,甚至冲突不断,但在人道救援上多能取得共识。

在这样的大形势大背景下,中国医学救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刻不容缓,这既有自身的责任也有大国的担当。

全球医学救援“一体化”总趋势是以常态下的EMS体制为基础,加上国家紧急救援机构、力量等的组织指挥、人力物力投入就能很快进入角色。警察、消防体系(EMS本身也从属于此)是抢救时的骨干,医院是“抢救链”生命终端。现场、途中、医院应是无缝连接。军队是在重大灾害救援时的中坚力量。

医学救援必须是立体化的。在这里重点论述紧急处置后的医学转运。医学转运,顾名思义不是普通的运输,它同时也是抢救,监护。地面的救护车既是运输工具,也是抢救病人的场所。救护车的功能应是一个流动急诊室(MED),甚至是流动的危重症监护病房(MICU)。它必须是质量好的车辆,在速度、制动,在防震、密闭等应有较多要求。病人在车内的固定,抢救的开展尤其是生命急救的保障应是十分可靠的。

开展江河湖海的水上救援与运输也是立体救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每年汛期洪涝灾害频发,又有漫长的海岸线,轮船、军舰是重要的救援运输工具。我国1.5万吨的866医疗船——和平方舟,有齐全的医疗、抢救设备和300张床位,相应的医护、保障、救援人员。在2011年下半年成功远航于南美四国,2013年11月赴菲律宾参与台风救灾,显示了海上医学救援的广阔前景。

空中急救在常态下和重大灾害抢救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是地面救护车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道路严重阻堵、被破坏以及争取时间护送伤病员,运输抢救力量、物资等。空中急救通常分为救护直升机及轻型喷气救护飞机。前者是近距离,后者则远距离,跨洲越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空中急救已较普遍,尤其以德国较为成熟。

5、建立国际医学救援危机处理中心

面对此起彼伏的各种灾害,上自天外云端,下入海洋深井,遍及世界各地,情况险象丛生。要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信息,从而能迅速赶到“第一现场”进行救援,这就需要在平时建立以大救援为基础,大数据为积累,遍布全球、反应灵敏的危机信息分析、危机处理行动的机构。

当今在国际上以空中救护、转运为主要业务并与我国保持密切急救业务的机构是“SOS”。SOS是全球最大、实力最强的救援组织。它拥有遍布全球的700多个医疗现场工作站,有10,000多名员工,其中有1,100名专职医生和近千名的急救医助(panamedic),以及200多名安全专家。1989年在我国北京成立代表处,随后建立24小时报警中心,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救援等重要任务。

SOS在此次马航MH370失联航班的信息搜集与救援行动中,反应迅速,行动有序。3月8日上午8时后,即发出了在该机上有30余名属于SOS会员及受保人员的信息,及时通知了家属及有关部门。在吉隆坡、新加坡、越南胡志明市及北京的SOS机构,在原有危机处理中心下专门成立了MH370伤病员处置乃至尸体处理运输等预案,并且多次举行了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应急处理会议。这在“多事之秋”的当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医学救援是全球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现代化、全球化、立体化的救援是必然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