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医学救援论坛
会长贺词
作者:中医救援协会 时间:2019-05-25
浴火重生,铸造救援
——从唐山、汶川、雅安走来
汶川抗震救灾五周年纪念•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现代救援医学论坛学术凝练 李宗浩
2006年7月,我们在唐山举行了第四届中国国际现代救援医学论坛和《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创刊发行仪式,我的致词是“为了明天的纪念”。其时,是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我们请了国内外在急救领域中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不少人经历了那场灾难,参与了救援;我们还特别请了曾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文革”晚期,唐山煤矿的李玉林师傅,即被称为唐山地震向党中央报告的第一人。在科学讲坛上,他真情朴实再现了穿着背心、光着脚板奔向北京中南海的场景,全场气氛感人之至。我们还请了时年芳龄的空军某部医院护士张胜兰,她自福建部队回唐山结婚当晚却遭地震伤害,因现场抢救转运措施不当造成高位截瘫。她的经历,令人扼腕叹息,但更为她用“我本可以站着讲话”所倾诉出公众对医学救援学术提升和科学普及的紧迫需求所表达出的殷切期盼,令我们陷入沉思。这两位并非医学专家,却在讲坛上作出了溢满着关爱生命、科学救援的报告。限于20世纪70年代的特殊情况,令人遗憾没能留下什么科学资料。但是,30年后的2006年,我们创办了《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为从事在突发灾害医学救援和常态下急救的医务卫生管理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提升救援能力的平台。当然,还有不少优秀的医学杂志也在记录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
今天,2013年5月12日,我们中国医学救援事业的同道们,多年来坚守在从事常态下的急救急诊,处置突发灾害事件的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者、医务人员们聚集在此,迎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现代救援医学论坛。五年前的今天,汶川地震,致力于医学救援的同道们临危授命,在我国灾害救援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此次为本届论坛的召开做最后的准备,4月17~19日,我们在成都,与四川省卫生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军区卫生部,武警四川总队,总队医院;在德阳,与德阳市卫生局,德阳人民医院、第六医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们商讨如何开好这次学术会议,人文科学地总结军队、武警与地方,当地与外地救援力量发挥合力在汶川救灾的实践与理论。就在离川不到12个小时,4月20日08时02分,雅安地区突发了7.0级地震。应急响应即刻启动,抗震救灾迅速展开。经历了这些年救灾的实践,尤其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普遍制定和逐步落实,“关怀生命、科学救援”的理念日益深入,及时、规范有序地救援展开。前方,是当地医疗机构和医学救援队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开展抢救,尽快把危重伤员转送到附近医院。医院,做好接受伤病员的充分准备,积极进行全面救治,千方百计减少因伤死亡、因伤致残,把地震伤害减到最低。专家,配合政府发布抗震救灾新闻,向社会公众科学解读防灾救灾、自救互救的知识。总之,我们医学救援工作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实施科学有效救灾,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我们的救援医学论坛,不是“时尚”,不是“空谈”,不是“追星”,不是“攀比”,是在对重大突发事件真实历史的纪念回顾,是在科学离心机沉淀下对救援的悉心观察,是在现场急救后送到医院救治全过程的研讨,是在大量资料搜集梳理后认真判读下的理性思考,是专家学者们迸发出智慧火花和真知灼见的表述。
在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与欧美发达国家尚有一段差距。但在医学救援领域里,由于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此起彼伏的重大突发事件既给了我们救援的考验,也锤炼了应急体系、医学救援的组织指挥、救死扶伤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的形成。今天,我们在这块巴蜀大地震耳发聩的德阳,在五年前血与火的救灾中,见证了当年被毁的城市村庄重建,感受着大地翠绿天空飘香的芬芳,铸造的救援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见证了我国医学救援事业和学术在逐步走向成熟。
本文为作者在2013年第十一届论坛的主席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