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医学救援论坛

纪要新闻稿
作者:中医救援协会    时间:2019-05-25

十年磨一剑 任重而道远
“2012年中国•国际第10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


2012年8月18日,来自中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SOS组织、美国、日本等国家的 医学救援领域的专家、学者500人在北京齐聚一堂,“2012年中国•国际第10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正式拉开了帷幕。

2003年10月,伴随着我国卫生应急事业的发轫,以李宗浩教授带领下的一批急救、灾害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关爱生命、科学救援”的主旨,“协助政府、服务社会”为目的,发起了首届“中国•国际现代救援医学论坛”。开宗明义地喊出了“我们在创立一项伟业—建设发展现代救援医学事业”的口号,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支持和卫生部、国家安监总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鼎力相助,盛况空前。论坛提出了救援医学必须要尽快扭转囿于围墙内的医院急诊模式,建立大急救观念的全新理念,全面反映了当代国际救援医学最前沿的进展需求。并于次年,向卫生部提出申请,建立了以医院外为主,立足现场的“医学救援”行业与学科,自此,一个多领域、多层面、社会性、院外性、公众性和学科广泛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诞生了。现今,“医学救援”这一名词已被应用,一门学科真正的得以确立。

2009年1月,民政部正式批准登记,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正式成立。2010年11月,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为科协团体会员,完成了对行业和学科的人文、学术理念及科学价值观的完善。至此,我国在常态和突发事件下,医院内、医院外救援领域里唯一的国家一级协会,一级学会正式确立,标志着我国医学救援行业和学科的专业团队基本成形。

十年来,李宗浩教授作为论坛的发起人并连续至今,担任了十届论坛的主席。论坛年复一年,与时俱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团队。李宗浩教授及他所带领的团队成为了我国医学救援的核心团队,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救援医学事业也在与灾难的抗争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行业性、专业性医学救援理论体系,并结合行业特点、领域特点产生了一大批相对较完备的专业化救援团队和组织。“中国•国际现代救援医学论坛”也发展成为加快救援医学行业建设、促进救援医学专业学术研究,交流合作以及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成为我国常态下的城市、社区和突发灾难事件救援医学领域每年必办的品牌会议,对于现代大急救观念的传播和现代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政府、军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历年来,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武警卫生部、中国科协、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各级领导部门和兄弟团体为论坛提供了大量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迎来了“2012年中国•国际第10届救援医学论坛”的召开。

本届论坛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联合举办,来自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武警卫生部、中国科协的领导、专家,以及国内、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SOS、美国、日本等各地救援领域的专家学者共 500余人参加了研讨,50多位专家做了精彩的演讲和专题报道。优秀稿件,汇编成册,在论坛期间同步刊行。特别是美国匹斯堡大学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中心领导人Nicholas G.Bricher教授专程从美国赶来参会,他做了针对心肺复苏的系统思考的发言。

论坛分主会场及急危重症与心肺复苏、医学救援与院外急救、灾害护理与学科发展三个分会场进行演讲、报告和讨论。力图从卫生应急与医学救援的发展方向、灾害救援的组织和指挥、地震灾害救援、机场应急救护、水系灾害救援、矿山灾害救援、石油石化灾害救援、空中急救、城市常态救援、群体中毒急救、灾害护理、院外急救、急危重症、心肺复苏、AED的推广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出发,结合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最大限度地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同时,完成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对接及整合,从而为我们今后的医学救援事业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促进医学救援学科的整体发展。

论坛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主持,王发强致欢迎词。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教授做了“我们在创立一项伟业,耕耘在灾害下未开垦的处女地——十年论坛、百年伟业、萃萃学子、建设学科”的主题发言,对我们医学救援事业十年来的发展做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并就医学救援事业未来的学科构架、学术理念和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卫生部应急办主任梁万年教授做了主题为“国家卫生应急与医学救援”的专题报告。

本次论坛深入探讨了各项医学救援的基础理论、工作规律、组织方法和对策,交流、推广了各种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激发了会员的学术交流热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不同的学术思想交汇贯通,互相之间获取营养,汲取灵感,增强了会员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本次论坛必将会为活跃医学救援行业的学术气氛,提高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培训水平,对推进我国灾害医学救援事业将继续发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