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大会专区

往期回顾

2011年中国·国际第9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研讨会暨应急救援装备展示顺利召开
作者:中医救援协会    时间:2011-10-18

    2011年10月14日~10月17日,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联合举办的“2011年中国•国际第9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研讨会暨应急救援装备展示”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武警卫生部的灾害救援应急管理和国内、台湾香港特区医学救援临床医学专家,以及加拿大、日本、英国的众多救援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近千人参加了论坛及展会,50多位专家作了精彩演讲、发言。

    中国•国际救援医学论坛始于2003年10月国际减灾日期间。是年春季发生的“SARS”警示我国应大力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医学救援,一批在急救、灾害领域工作的医学专家发起创立适合中国国情、接轨国际的现代急救医学学术交流平台“中国•国际救援医学论坛”。通过“论坛”,尽快转变囿于围墙的医院急诊、城市常态下的急救理念、模式、科技及运作。这是大急救观念和现代急救灾害医学在我国首次以论坛的形式,全面反映当代国际医学救援的最前沿的进展,受到温家宝总理及卫生部领导的重视,医务人员卫生管理干部的欢迎。论坛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9届。

    近年来,国内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频发。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11.21”黑龙江鹤岗特大矿难,2010年1月12日国外的海地地震、“3.18”王家岭矿难、“4.14”青海玉树地震、7月爆发的巴基斯坦洪水,以及我国今年3月10日云南地震、“3.11”日本大地震、7.23温州动车事故。在灾害医学救援实践中,我国医务人员和卫生管理工作者,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了救援医学理论。

    本届论坛的一个重要的新内容是根据卫生部门的迫切要求,充分考虑到对卫生应急医学救援的相关器械产品及应用进行展示和操作的了解,特辟了应急救援产业专区和专题研讨,有先进、实用的各种急救医疗器材,新型、现代的各种救护车,以备在城市应急、救援队建设装备上作为重要科学依据、决策。

    论坛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副会长王发强教授主持,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作了“昨日已逝,为了明天的救援”的开幕词。他指出,“科学地沉淀观察、思考研讨昨日的救援,是为了对阵明天的灾害,是救援医学这门崭新的学科,在保护国民生命健康、彰显其历史、未来最深刻最本质的内涵。”温州市卫生局作了关于“7.23”温州动车事故医学救援的科学报告,对救援早期信息获得、迅速反应、组织指挥、现场急救、及时转运的科学程序,以及送至医院后进行全面救治,特别就重大突发事件对公众影响及社会安全等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长侯世科教授等就国内外重大灾害救援十年的实践发表演讲。我国香港消防处潘广泰高级救护助理总长,香港医疗辅助队、消防署行动主任李鋈麟先生和台湾急诊医学会副秘书长邱丰祥先生分别就香港医疗辅助队在香港应急系统扮演的角式及台湾急诊发展及质控作了专题演讲。

    此次专程由日本地震灾区来参会的日本山形県立救命救急中心森野一真(Kazuma Morino)教授对日本“3.11”大地震的震后分析以及日本灾害医学的发展作了报告,他用切身感受和参与医学救援,诠释了这场罕见的日本大地震并发核泄漏事故的前前后后,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加拿大急救协会主席Grant Stewart教授作了关于暴力事件、灾难事件和恐怖主义事件中的急性创伤护理的报告,给我国创立救援护理学有很大的启示。

    本次论坛还对我国救援医学的科研、教学做了较深入的热烈的讨论。长期以来,人们注重医院内的临床救治、基础医学的研究,和传统的医学教学,而医院外尤其是灾害现场开展救援医学研究、教学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很多人不知道急救医学起源于麻醉医学学科,以麻醉医学见长的徐州医学院,在近十年设立急救医学专业基础上最近成立了救援医学研究所,并已起步开展工作,引起了与会者很大关注。

    2011年中国•国际第9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研讨会暨应急救援装备展示是国内外救援医学领域行业学术活动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场高水平、前卫的学术盛会。九年来,论坛形成的讲者均是国内外此领域中有真才实学有影响的专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听者认真负责,讨论生动活泼,严谨、科学民主的会风,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医学救援的行业建设,促进救援医学专业的学术研究、交流合作以及成果转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大急救观念的传播和现代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2011年10月15日

    昨日已逝,为了明天的救援

    ——2011年中国(国际)第9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开幕词

    科学地沉淀观察、思考研讨昨日的救援,是为了对阵明天的灾害,是救援医学这门崭新的学科,在保护国民生命健康、彰显其历史、未来最深刻最本质的内涵。

    今年是唐山抗震救灾35周年,汶川地震3周年。今年3月11日,邻国日本发生了近代极为惨烈的一幕,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灾害及衍生灾害尤其是核电站的核泄露,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心理上的阴影,成为世界地震史上评估灾害救援及后期影响的一个崭新的严肃的课题。7月23日,我国温州又发生了列车追尾重大事故。

    回忆昨天,自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二十多年来,人类似乎被此起彼伏、频频发生的灾害所困惑,乃至“2012年世界末日”荒诞不经谬论居然流行一时。而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今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之际,生产事故灾难难以消停,直面灾害挑战,涉及国家政府及各个部门,而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医务人员、卫生行政管理工作者而言,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开展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为目的的医学救援行动,自然是首当其冲。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医学界的同道们,确切地说是一群对此的“有识之士”们,在2003年春季“非典”过后的十月秋季,在联合国的每年十月第二周的星期三的“国际防灾减灾日”期间,创办了“中国(国际)现代救援医学论坛”。首届论坛十分成功。论坛组委会确定每年举办一届,是年国内外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的经验与教训作个科学的沉淀和观察、分析与讨论。参会者多是亲历这些重大事件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活跃在国内外医学救援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所以发言讨论多是切中时弊不尚空谈,所撰论文多是言之有物而非泛泛,几年来已逐步形成、扩大了这个科学团队,我国的救援医学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天的讨论,就是对已经消逝昨日的救援事件的回顾,就是为了对阵明天的灾害。

    我们习惯于每次重大事件后的工作总结和对参与者的鼓励表彰,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事件的科学报告,尤其是影响抢救组织、运行、实践、合作等缺陷、不足方面的问题的深究讨论,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抢救,“前车之鉴”难见成效。我国院外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一直在中国“难于落户”,自动体外除颤AED总是“水土不服”,这些医学救援的“瓶颈”问题,仅仅依靠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如得不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实际支持,将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何日是个尽头。

    但我们毕竟高兴地看到,随着每年论坛的如期举行,不断在扩大的团队中成分的广泛、人数的众多,科学水平的提高,政府、社会重视度的加大,在我国高等学府中第一个救援医学的研究机构的成立,救援医学硕士生点也在建立。“救援医学”这门崭新的学科在明显地得到发展,日益彰显其在突发事件和常态下保护国民生命健康的历史、未来最深刻、最本质的内涵。

    科学永远是救援医学的学术基础。论坛是交流,批判,质疑,创新的重要场所之一,是科学本质的载体之一。我们希望随着论坛的不断举行,救援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科学中原始创新的学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对人类面对灾害、保护生命健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大会论坛主席李宗浩

    2011年中国•国际第9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研讨会暨应急救援装备展示开幕式现场

      大会论坛主席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致开幕词

               

图片从左至右:总后卫生部医疗局刘名华副局长、卫生部医政司赵明钢副司长、

大会论坛主席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

卫生部应急办张国新副主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王发强副会长

                

 图片从左至右: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侯世科院长、煤炭总医院王明晓院长、

徐州医学院印晓星副院长、香港医疗辅助队刘文广参事、日本山形县山形地委中心紧急医疗救援部森野一真主任

                                             

 图片从左至右:国际SOS中国区诊所及医疗救援John Williams总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多伦多总医院创伤外科Grant Stewart、

大会论坛主席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与卫生部医政司赵明钢副司长合影

 

    2011年中国•国际第9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首届中国国际救援产业展览会开幕式

大会论坛主席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携专家代表参观中国国际救援产业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