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救援

创伤包扎法
作者:中医救援协会    时间:2014-06-30

创伤包扎法

1) 包扎之目的及原则

  伤口是细菌侵入人体的门户,如果伤口被细菌污染,就可能引起化脓或并发败血症、气性坏疽、破伤风,严重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受伤以后如果没有条件做清创手术,在现场要先进行包扎。

  及时妥善的包扎,能达到压迫止血、减少疼痛、固定敷料和夹板的目的。包扎时,动作要轻巧、迅速、准确,做到包住伤口,严密牢固,松紧适宜。

  现代已出现大量的新型、消毒的各类敷料,所以,同称谓的绷带等已有弹性绷带并具某些功效,可根据需要选择备用。

1)  绷带的种类

(1)       卷轴绷带

即用纱布卷成,是绷带中用途最广最方便的一种。一般长度是5米,宽度根据需要而定。卷轴绷带

根据形势又可分为:

单头卷轴绷:即普通用的卷轴带。

两头带:即一条绷带从两头卷起,或用两个单头卷轴绷带联结起来。

四头带:又叫投石带,是在绷带的两头,各撕成两尾,常用在下颌部、鼻部、眼部、前颌和枕骨部分。

(2)       多头绷带

是一条宽度较大的带子,两端各剪成四尾以上,包扎面积较大、松紧也适宜。多用在包扎胸、腹。

(3)       丁子带

即一条带子联在另一条横带中间,带子呈丁字形。多用于头部、会阴部等处。

2)  卷轴绷带使用的原则

  救护人员面向伤员,取适宜位置。先在创面上盖好消毒纱布,然后使用绷带。左手拿绷带头,右手拿绷带卷,以绷带的外面贴近局部。包扎时应由伤口的低处向上,通常是由左向右、从下到上缠绕。绷带不宜过紧,以免引起局部肿胀;也不宜太松,以免滑脱。一般手臂弯着绑,腿要直着绑,以便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卷轴绷带缠绕包扎的方法很多,主要是根据创面的情况选择。

a)         环形法

此法是绷带包扎中最基本最常用的,适用于颈部、头部、腕部以及胸、腹等处。

将绷带做环形的重叠即成。通常是第一圈环绕稍作斜状,第二、三圈作环形,并将第一圈之斜出一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些。最后用粘膏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条,打结缠绕。还可将绷带环形缠绕手臂螺旋包扎。

“8”字绷带包扎

手和关节处伤口用“8”字绷带包扎。包扎手时从腕部开始,先缠绕两圈,然后经手和腕“8”字形缠绕,最后绷带尾在腕部固定。关节包扎从伤口敷料处开始,然后绕关节上下“8”形缠绕。

b)        环形垫

用于骨折部位右有异物、腹腔脏器脱落出的伤口上,将绷带环绕于掌数圈,成一带形,然后将绷带末端穿绕环形周围完成一坚稳柔软的环形垫。

3)  三角巾

对较大伤口以及作肢体悬吊之支撑,多使用三角巾。随着各种新型敷料的出现,三角巾的使用已远不如二战时那样的普遍,可用新的产品取代。

三角巾分底边、斜边、顶角与底角。可用一块方布对角剪开即成两块三角巾。三角巾应用灵活,包扎面积大,各部分都可使用,还可将三角巾折叠成宽条带、窄条带、环形垫、燕尾巾运用。使用三角巾,注意边要固定,角要抓紧,中心伸展,敷料贴实。

(1)       头顶帽式包扎

将三角巾的底边折叠约2指宽,放于额齐眉处,顶角向后盖头上,三角巾的两底边经两耳上方拉向头后部交叉并压住顶角再绕向前额相遇时打结,顶角拉紧掖入后头部的交叉处内,或翻倒上面用别针别上(见图5—16)。

(2)       面具式包扎

先在三角顶角打一结,结头下垂,提起左右两角,顶角结兜起下颚,罩于头面,底边拉向脑后,左右底角提起并拉紧交叉压住底边,再绕至前额打结。包好后,在眼及口、鼻处剪小洞(见图5—17)。

(3)  胸背部包扎

把燕尾巾放在胸前,夹角约100度对准胸背上凹,两燕尾角过肩于背后,再将燕尾边角系带,并拉紧绕横带后上提,与另一燕尾打结。

(4)  腹部包扎

发现腹部有内脏溢出时,不要马上送回腹腔,以免引起感染,可将溢出的内脏先用急救包或大块敷料覆盖,然后用饭碗、茶缸等扣住,再用三角包扎。把三角巾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底边齐腰,两底角围绕到腰后作结。顶角由两腿间拉向后面和另两段作结。

(5)        单侧臀部包扎

将燕尾巾的夹角约60度朝上,盖伤侧臀部的后片要大于并压着向前的小片,两角分别过腹部到对侧打结,两边角包绕伤侧大腿根打结。

(6)        上肢包扎

把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手上,另一底角过伤肩背后拉到对侧肩的后上方,顶角朝上,由外向里依次包绕伤肢,然后再将前臂屈至胸前,两底角相遇打结。

(7)        小腿、脚包扎

将足趾朝向底边,把足放在近一底角侧,提起顶角与另一底角包扎绕小腿打结,再将足下底角折足背,绕脚腕打结固定。

(8)        膝、肘部带式包扎

根据伤情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带状,将中段斜放于伤部,两端分别压住上下两边,包绕肢体一周打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