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救援

冻伤
作者:中医救援协会    时间:2014-06-30

冻伤

1)对冻伤的基本认知

冻伤是因过于寒冷的气温引起的一种疾病,它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我们在这里主要讲全身性冻伤。

寒冷是引起冻伤的主要原因,人体在严寒环境下,局部散热最快,当局部温度降低至组织冰点(即组织冰点时的温度,一般组织的冰点为-2.5~-3.5℃左右)以下时,即可引起冻伤。热量的消耗不仅取决与环境温度,而且与时间也有密切关系,所处时间越长,散失的体热也越多。

人体潮湿的部分最易散热,因潮湿易导热,所以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最易引起冻伤。

风速越大,体热散失越多,因而易引起冻伤。

穿着紧窄的鞋袜,身体长时间不运动,使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容易发生冻伤。当人体处于疲劳、饥饿、失眠、营养不良、身体抵抗力下降、酒醉等情况下,容易发生冻伤。1912年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Titanic)号碰撞冰山沉落,出事后1小时50分营救船到达时,浸入0℃水中的1482人已无一生还。可以说,这些都是严重的全身性冻伤致死,上述冻伤的诸多原因综合作用于人体。

2)全身冻伤的症状

在严寒地区长途跋涉、野外工作或行军执勤,衣着单薄,疲劳,饥饿,人体散热过多,而产热又不足,这时体温中枢加强工作,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因此增加分泌,以增加热量的产生。同时,尽量使体表的毛细血管收缩(所以寒冷时人的脸色多显苍白),以减少体热的散失。但外界温度继续下降,人体仍然不能得到保暖措施(尤其是冬天沉船落水时),肢体末梢部位的冻结向中心逐渐蔓延,并使原来冻结部位的温度越降越低,直到全身大部分冻结。

在发生全身性冻伤时,病人起初体温略有下降,自身感到寒冷,渐渐地精神不振、全身疲乏、神志恍惚、反应迟钝、行动呆慢。随着寒冷的不断侵袭人体,体温逐渐下降,病人陷入昏迷,呼吸、心跳更慢,血压下降,肌肉僵硬,大小便失禁。最后体温可下降到24~30℃。全身肌肉僵硬,皮肤苍白,呼吸心跳极微弱,血压量不到(这时常常容易被误认为已经死亡),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冻伤的急救

对全身性冻伤,尤其是体温明显下降,肌肉僵硬的病人,必须及时急救。首先将其移到温暖的环境中,搬运病人时,动作要轻慢柔和,因为病人处在冻僵状态,用力稍猛或不当,容易造成扭伤等。然后设法提高其体温,即“复温”。

复温有两种方法,一是快速复温,二是缓慢复温。快速复温适用于青壮年、身体条件好的人。方法是:将病人放在较高的水温中(40~42℃),到病人体温恢复正常10分钟,神志清醒时,再离开浴盆,擦干身体,用厚暖的被服继续保温。

缓慢复温适用于一般冻伤病人,尤其是年老、年幼、体弱的人,这种方法比较安全,但复温过程较长。方法是,将病人放在暖和的屋内,盖上柔软的厚被,用热水袋暖和其体。能够喝水的,给喝热的姜糖水或糖茶水。有条件的可服温通血脉的中草药,如当归四逆汤,处方是:桂枝、当归、赤芍、生姜、大枣各9克,木通、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煎服。

严重冻伤病人要尽快送医院急救。如有呼吸困难者,要进行人工呼吸、吸氧以及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高渗葡萄糖溶液,纠正血液循环障碍和血糖不足。神志恢复后要早进热饮食。